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金融理財市場的規模日益龐大。目前我國存在著多種理財機構,理財產品多種多樣,理財市場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地完善,我國的居民理財需求呈現出“高增長、高積累、高分化”特征。目前我國的金融理財產品市場具體可以分為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基金產品市場、信托產品市場、保險產品市場等。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根據標價貨幣的不同,分為人民幣理財、外幣理財和雙幣理財。根據保本及收益率是否確定,分為儲蓄型、結構型和衍生品型理財。
相關法律規定
目前,我國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健全,關于理財產品消費者權利保護的規定基本分散于各個專業領域的專門立法中。
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屬于廣泛的消費者的范疇,因此也應該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總則部分闡述了國家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原則,在具體條文中規定了消費者的權利、經營者的義務、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途徑、爭議的解決等。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只是針對普通消費者,但是在目前我國金融消費者立法不完善的條件下亦可作為保護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的原則性規定,使金融消費者在其大框架下得到原則性的保護。
在各個金融領域的專門立法中,《銀行法》《證券法》《信托法》《保險法》等法律都有對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保護的條文規定。如《銀行法》第1條:“為了保護商業銀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第73條規定了商業銀行對存款人或其他客戶造成財產損害的法律責任;《證券法》的第1條規定了制定該法的目的之一就是“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第三章第三節規定了持續信息公開的要求,第四節規定了禁止的交易行為;《信托法》中通過第四章對信托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的規定保護信托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除了以上這些法律規定外,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的利益目前主要還通過監管部門頒布的一系列法規和部門規章得到保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主要由《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進行調整。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理財業務主要由《證券投資基金法》《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和《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等進行調整。信托公司理財業務主要由《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等調整。保險公司理財業務則主要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暫行辦法》《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等調整。關于理財產品消費者的保護分散于這些規章條文中。
消費者保護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國金融理財產品市場迅速發展,但是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與相關金融機構之間的糾紛卻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屢遭侵犯,資產屢屢受損,這反映了我國在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保護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我國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保護方面的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國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保護的法律基礎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但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缺乏金融方面保護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對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的保護過于模糊和原則化。而且,在金融領域,相對于金融消費者而言,金融機構具有復雜細化的專業能力和雄厚的經濟實力,會出現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更易受侵害,保護的難度更大,這都是與普通消費領域所不同的。那些不同專業領域的法規規章雖然有相對針對性的保護措施,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國分業監管的現狀,導致各部門規范不一致,難以協調;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具體的操作辦法,導致許多保護措施只是一紙空談,難以實施。
其次,我國的立法偏向保護金融機構而忽略消費者利益。出于對經濟安全的考慮,目前我國的金融法律,如《商業銀行法》等出發點在于維護金融機構的安全與效益,而對消費者的權益卻鮮有涉及,對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及接受金融服務過程中的各項權利缺乏明確規定。
第三,金融機構虛假宣傳,信息披露不完善。從目前許多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權益受侵害的案例來看,消費者基本是受到金融機構的鼓吹宣傳而購買了相關金融理財產品。在后續服務中,金融機構對理財產品的金融信息披露不完善,風險提示不到位,往往導致消費者受到更大的損失。金融理財產品實際上也是一種商品,金融機構有責任向消費者詳細介紹“產品的功能和使用的細則”,但金融機構對消費者的風險提示往往只是泛泛而談,幾乎沒有針對性的風險提示。如掛鉤外匯、掛鉤股票和掛鉤債券的理財產品,獲利機制可能各不相同,但風險提示卻幾乎一樣,這使消費者難以根據實際風險自主選擇理財產品。
第四,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投訴與賠償機制不完善。由于消費者協會一般是針對普通消費的保護,而且由于金融行業的專業性和復雜性,使得消費者協會對金融理財產品消費者的保護顯得力不從心。投訴機制方面,受制于制度等原因,各金融行業自律協會發揮的作用也非常小。更為重要的是,消費者在受到侵害后往往無法得到相應的賠償。雖然部分理財產品存在設計管理機制不健全、風險揭示不足等問題,但至少從目前看,金融機構并不會因為這些問題而承擔對消費者的民事賠償責任。
|